驻亚美尼亚大使范勇在亚美尼亚通讯社发表署名文章《中国的新发展,世界的新机遇》
2023-04-05 16:17

2023年4月5日,驻亚美尼亚大使范勇在亚美尼亚通讯社发表署名文章《中国的新发展,世界的新机遇》,文章全文内容如下:

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世界经济充满变数的一年,新冠疫情延宕、乌克兰危机升级、美联储激进加息、全球通胀飙升、能源和粮食危机发酵……在“黑天鹅”和“灰犀牛”事件交替冲击下,世界经济之舟遭遇顶风逆流,复苏航程充满风险挑战。前不久,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《全球经济展望》报告,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.7%,较去年6月预测下调1.3个百分点,全球经济增长正放缓到“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”。

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,中国经济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,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为世界经济穿越迷雾、实现更好发展创造条件,注入信心和动能,为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一、2022年中国经济成就

2022年,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,中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,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,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,新动能继续增长,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,呈现以下特点:

(一)总量升。2022年,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,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,超过121万亿元人民币,约合18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3%,超过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;粮食总产量达6865.5亿公斤,连续8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;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%,远低于美欧8%左右的涨幅;外贸规模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,达42万亿元人民币,约合6.3万亿美元,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;国际收支持续改善,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1277亿美元,居世界首位。

(二)韧性强。一是产业韧性强。改革开放40多年来,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,中国逐步建成全球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,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工业产业链。通过全面融入全球供应链,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连接,“世界工厂”地位稳固。二是市场韧性强。中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,需求层次多元丰富,规模优势显著,具有较强的快速复苏能力、创新引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三是安全韧性强。中国产业链、供应链具有门类全、规模大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、自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,在产业稳定性和抵御风险能力方面优势明显。

(三)潜力大。作为发展中国家,中国具备后发优势,技术、产业及管理效能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,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和产业,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,拥有实现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。近年来,中国数字产业成绩斐然,随着新技术涌现以及应用拓展,未来中国在新经济领域具备较大增长空间。此外,中国传统产业体量庞大,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,将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相结合,将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。

(四)活力足。新产业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。2022 年,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4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.5%。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.8%。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电池、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90.5%、46.8%、21%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3.1万亿元,约合4600亿美元,同比增长10.4%,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。2022年末,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.2万件,位居世界第一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,创新成果转化加快。中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48.1%,较上年提高1.3个百分点。

(五)前景好。2023年伊始,中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,各地纷纷签约开工重大项目,竞相包机“出海”抢订单,餐饮旅游市场逐渐回暖。港股、中概股和A股连续大涨,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明显提升。摩根士丹利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进一步调高至5.7%。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,中国经济社会活力将进一步释放,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“稳定器”和增长“发动机”。

二、中国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,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,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,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,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,更好惠及各国人民”。未来,中国将奉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,推动形成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。

(一)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,开放领域越来越广

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,中国对外开放逐步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拓展。中国将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,坚持高起点谋划、高标准建设,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,紧扣制度创新,在规则对接、规则创新、规则开放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有益经验,打造层次更高、环境更优、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;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,推动形成公正、合理、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,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、包容、普惠、平衡、共赢方向发展;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,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,着力构建更加开放、透明、规范的外资企业经营环境,努力引进更多高质量外资。

(二)继续举办高水平经贸盛会,开放质量稳步提升

从广交会到服贸会,从进博会到消博会,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,从“走出去”到“引进来”,中国将持续举办高水平国际经贸盛会,搭建全球共享、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,促进商品、服务、技术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,为世界贸易投资合作注入更多活力。

(三)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开放红利惠及全球

至2022年8月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,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万亿美元,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约40万个就业岗位,一大批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见效。目前,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得到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,持续奏响“硬联通”“软联通”“心联通”交响乐。未来,中国愿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一道,深化政治互信,探索建立更多对接合作机制,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,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。中国将扩大同沿线国家贸易规模,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,拓展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,开展国际产能合作;促进资金融通,吸引更多国际化金融机构参与,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;密切人文交流,加强新媒体交流合作,培育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数字金融、电子商务、绿色能源等领域新增长点,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、可持续、惠民生的优质项目,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繁荣。

中国改革开放不仅为世界经济稳定注入新动力,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。自改革伊始,中国不接受任何教条,不照搬任何既有模式、道路或所谓共识,而是聚焦发展生产力、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民生,坚持渐进式改革,秉持改革、发展和共享理念,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振兴的成功路径。中国不谋求世界经济霸权,也不输出本国发展模式,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积极发声,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,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、全球文明倡议,为促进全球开放合作作出重要贡献,提供更多国际合作公共产品与平台,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,推动建设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共同繁荣、开放包容、清